关闭

举报

  • 提交
    首页 > 人物特写 > 正文
    购物车
    0

    苗族夫妻舞代言贵安

    信息发布者:美少女
    2017-04-10 22:22:46   转载

      苗族夫妻舞代言贵安

      一小时30余万人在线观赏

      4月7日,“我是家乡代言人——贵州百场网络直播”活动组走进贵安新区马场镇佳林村,为村内获得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夫妻舞进行现场网络直播,让广大网友感受夫妻舞的非凡魅力。此次活动持续1个小时,据网易网数据显示,观看此次直播的观众达到了30余万人。

      据悉,为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精神,拓展新型移动互联网舆论阵地,中共贵州省委宣传部、省委网信办、网易网根据中央网信办要求,积极开展以打造正能量“网红”队伍,展现多角度“最美”贵州为目的的《我是家乡代言人》贵州百场直播活动。活动从2016年12月持续至2017年5月。马场镇佳林村的夫妻舞由贵安新区推荐,经过层层筛选进入了“我是家乡代言人——贵州百场网络直播”活动名单。

      据介绍,夫妻舞全名为《弯头芦笙风情——夫妻舞》,是佳林村独有的一种苗族芦笙舞蹈。苗族芦笙舞蹈2010年被列入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现正申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夫妻舞是集芦笙吹奏、舞蹈表演为一体的原生态苗族舞蹈,舞者由12对真夫妻组成,他们当中既有新婚燕尔的新人,也有相濡以沫20多年的伴侣。整个舞蹈以“爱情”贯穿。它表现了苗族男女从相识、相知、相恋,直到相守一生的浪漫过程。舞蹈的一招一式,一举手一投足,无不透着苗家人的纯朴和善良、夫妻恩爱、白头偕老的深情,更传达着苗族人民古朴的文化内涵。

      苗族夫妻舞

      据了解,“苗族夫妻舞”又名“苗族芦笙舞”,是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是贵安新区马场镇佳林村独有的一种苗族芦笙舞蹈,是集芦笙吹奏、舞蹈表演为一体的苗族民间舞蹈。舞者青一色由数对夫妻组成。

      相传在远古时期苗族祖先大迁徙的途中,苗王有一个女儿遭遇猛虎袭击,在千钧一发之际,一个勇敢的苗族后生用随身的弓箭将猛虎射死,救了苗王的女儿。苗王为了感谢后生,便将该女儿许配于他,谁知后生并非攀龙附凤之辈,婉拒了苗王父女的好意,苗王倍加感动,更坚定了嫁女之心;于是命工匠仿照后生所背弓箭的形状制作出了弯头芦笙(现在“苗族芦笙舞”中男人们所吹奏的芦笙就是弯头芦笙),然后请人将弯头芦笙作为礼物送给后生,后生便收下了芦笙。在一个明月如镜的夜晚,后生将芦笙吹响,美妙的笙音引来了美丽的苗王女儿,姑娘伴随着阵阵芦笙翩翩起舞,最后他们终于相恋,并从此相守一生。此后,人们便以成双成对,夫妻共舞的芦笙舞蹈形式来演绎这一美丽的传说。

      延伸阅读

      苗族歌舞

      苗族拥有悠久的历史和厚重的文化,又因分布地域广泛而支系众多、具有不同风情与特色的歌舞艺术。在贵州,要数居住在黔东南的苗族歌舞更为丰富多彩、活泼粗犷。苗族自古视铜鼓为神器,每当祭祀祖先、神灵时有敲击铜鼓作舞的传统。

      集体舞蹈-踩堂

      在苗族青年男女中,最常见也是他们最喜爱的集体舞蹈叫《踩堂》,每逢年节举行《踩堂》时,由英俊男子组成的芦笙队,人人手把芦笙边吹边晃动着躯体绕坪而来。高昂而清脆的芦笙调,在发自坪中心雄芦笙柱下的低音“芒筒”与当当作响的铜鼓声中,乐曲更显雄厚、和谐。紧接芦笙手之后,一队不曾粉黛的二八妙龄,在霓彩绣衣衬托下,佩戴于头、身之上重达十几斤、精工细作、熠熠生辉的银帽、银簪、银项圈、挂牌、银手镯等饰物,随走动而叮叮作响,使她们个个宛如仙子下凡、龙女遨游。她们各自凝聚着心头的美好的夙愿,含情默默、款款而来。

      在芦笙头的带领下,乐曲由《踩堂调》等多种乐曲终于转入了激动人心的《讨花带》曲调。顿时,小伙子们的心情即刻激动和紧张起来。因为,是否能赢得意中人的芳心,在下一步的舞蹈中即可见分晓。欢乐的舞蹈在继续着,青年后生们倾尽心思地在自己心上人面前吹奏着《讨花带》,跳着模仿飞鸟频频点头的舞步企图求得姑娘表达爱慕之情的“绣带”。每逢这时,许多戏剧性的场面总会呈现在人们面前:舞蹈中的姑娘们,有的低头不语微笑着继续作舞,对绕转在身旁“讨花带”的芦笙手视而不见,似乎在说:小伙子,找别人去吧,在我这里你是讨不到任何东西的;有的姑娘却是喜上眉稍,还不等心上人舞到自己身旁,就早已乐滋滋地从怀中掏出了精心绣制好的花带,盼切着把花带缚在心上人的芦笙管上,借此向众人宣布自己内心的秘密。这无声胜有声的爱情表达,充满了人间爱慕的无限浪漫。更有意思的是,一些男青年的芦笙上虽已系有绣带,但这既不影响其他姑娘对这个青年男子爱慕之情的表达;又不妨碍他再去追求自己心上人的任何举动。在一个芦笙上能同时飘扬多条绣带,对于每位芦笙手来说,是引起无限自豪而求之不得的事。

      锦鸡舞

      《锦鸡舞》也是在铜鼓和芦声伴奏下,由中年以上的苗族妇女表演在铜鼓坪上的传统祭祀性舞蹈,这个舞蹈充分体现了苗族人民自古对飞鸟图腾的崇拜和向往。她们头戴银饰,身穿黑色短上衣,腰间束若干条五彩镶边,末端坠挂银牌和流苏似锦鸡华丽羽毛的彩条长裙,臀部被高高垫起效仿锦鸡高翘的尾羽。她们一一相围圆圈起舞,舞蹈动作缓慢,在或向前或向后的舞步中,模仿锦鸡频频“踱步”、“旋转”和“飞翔”,随动作变化而使腰间彩带起落飘散的舞姿,把人们的心又带回到远古时代。

      象征凤凰来仪的《锦鸡舞》,充分体现了苗族妇女为祈求民族富足和五彩人生虔诚而肃穆的场面。

      反排木鼓舞

      黔东南台江反排地区的未婚青年们,特别喜爱一种欢腾而潇洒的集体舞蹈《反排木鼓舞》。因舞蹈必须由敲击架在一旁的木鼓为伴奏而得名。苗族是盛产“鼓舞”的民族,在不同的节日和场合,根据内容、规模和表演姿态的“鼓舞”四处可见。而《反排木鼓舞》却是在若干“鼓舞”中,专为青年们创作、颇具特色的自娱性舞蹈。随两名鼓手由慢到快地敲击木鼓的节奏,青年男女们一反跳《踩堂》舞蹈时的羞涩和矜持,展开了一场奔腾、跳跃的竞争。木鼓声下越发迅疾的舞步和提腿内拐的反转、正转连续相接,迫使腰间的黑色百褶裙也被左右甩动得忽起忽落;完全松弛的双臂随身体的强力摇摆、晃动扬向各方。男女青年随着渐快的木鼓敲击声全力地跳着、旋转着,直到速度达到极致、群情激奋、力不可支时才宣告结束。这种大运动量的作舞方式,真可谓是台江一绝。

      欢快而极具特色的《反排木鼓舞》,突出了台江苗族爽朗豁达的气质和以全身心投入歌舞的情趣。曾有一位日本朋友在观看舞蹈后,竟把它称作是“东方的苗族迪斯科”。


    打赏捐赠
    0
    !我要举报这篇文章
    声明 本文由村网通注册会员上传并发布,村网通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文章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村网通立场。本文如涉及侵权请及时联系我们,我们将在24小时内予以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