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闭

举报

  • 提交
    首页 > 人物特写 > 正文
    购物车
    0

    指尖上的人生

    信息发布者:美少女
    2017-05-10 21:44:47   转载

    说起马尾绣,不少人第一时间想到的是水族的马尾绣。其实不然,生活在贵安新区高峰镇的布依族,也有马尾绣,两者最大的不同在针法上,水族的马尾绣是用两根线后面做盘针,有两股线。而布依族用一根线,绣出来后的图案纹理更细、更平整,也更精致好看。

    打小学习已五十多年

    在贵安新区,提到马尾绣,不少人就会想到一位六十多岁的布依族绣娘——王清兰。

    来到高峰镇,在街道边一排老房子中间,王清兰老人的绣坊就在其中,外观很普通,与周围的店铺不太搭调,如果不是她站在门口,我们很难找到老人的绣坊。

    进入店里,记者立即就被满屋色彩鲜艳的民族衣服、娃娃鞋等挂件、饰品深深吸引,绣品做工精美,让人目不暇接,这些都是王清兰的作品。

    老人告诉记者,自己原本是高峰镇湾子头村人,居民以布依族为主,布依族妇女心灵手巧,刺绣等手工针线活儿都做得非常好,她打小就受袓母及母亲的影响,学习穿针引线,数纱织布。马尾绣就是她从母亲和袓母那里学来的,属于袓传的手艺。

    至于马尾绣是怎么在布依族传下来的,王清兰老人说她也不太清楚,只是听老一辈说,大约是在几百年前,有人在路上捡到两块绣片,拿回来后大家就进行研究,并学着绣,再慢慢一代代就传下来了。

    马尾绣属民间原始传统工艺,被称为是刺绣的“活化石”。其工艺非常复杂,先取马尾3至4根做芯,再用手工将白色丝线(现在一般是彩线)紧密地缠绕在马尾上,使之成为类似低音琴弦的预制绣花线,再经过一定的程序,按照通常的平绣、挑花、乱针、跳针等刺绣工艺绣出其余部分。

    王清兰老人告诉记者,布依族的马尾绣和水族的马尾绣最大的不同就是针法上的不同,水族的马尾绣是用两根线后面做盘针,有两股线,布依族是一根线,绣出来后的图案纹理更细、更平整,也更精致好看,而且在绣的图案上也各不相同。

    自己从八九岁时开始学做针线活,数纱、织布、学习基本退后针、插平花等等一些简单的针法,等到针拿稳了之后,母亲才让她学习绣马尾绣,最开始学马尾绣时她只有10岁,那个时候就学着自己要给自己绣制衣服,从帽子、上衣、到鞋子都是自己一手制成。长大后自己制作嫁衣,有小孩后,孩子的背扇、鞋子等。

    一直到今天,她依然坚持当初从老一辈那里学来的针法和制作手法,制作各种不同的马尾绣物品。

    一天不做心里空落落

    在王清兰老人不大的店里,记者看到老人制作的马尾绣物品不仅仅是布依族服装、背扇、荷包等一些传统的物件,还有一些老人的创新之作,如笔袋、装扇子的小套袋等等,将马尾绣与现代人的生活相结合起来。但无论是衣服上的绣花、还是鞋子上的图案,老人都能信手拈来,并坚持一针一线自己亲手绣制。

    老人说,现在儿女们都长大了,家里的生活好了,家人也就不再让她为了出售而制作马尾绣物品了,而且喜欢民族服饰的人也越来越少。不过,老人仍在坚持绣,这些年一直没有间断过。“就感觉马尾绣已成为了我生活中的一部分,一天不做心里就空落落的。”王清兰说,如今六十多岁了,绑马尾、做针线时都要带上老花镜。

    当我们请老人演示一下马尾绣的绣法时,老人直摆手称不行。“绣马尾绣一定要内心平静时才能绣得好,绣得均匀,针角才能好看,我现在心不静,即便是绣了也不好看。”老人说。

    在老人店里有一幅马尾绣图案,那是背扇的一部分。老人告诉记者,这幅图是他们家传下来的,有200多年的历史了,也不知道是她的哪位老祖祖绣的。

    “针角细,做得又细又平,非常平,我的手艺怎么也达不到这种水平。”王清兰说,这幅图是双凤朝阳,上面有水有荷花,整幅图细枝细叶,这手工今天都没谁能赶得上。

    老人说,如今的线和布都赶不上以前,自己的手法也不好,所以绣出来的有凹凸感,绣不出这种效果,而且这幅图的颜色越放越鲜亮,这才是马尾绣的精髓之所在。

    “这种水平就算我的手法达到了,心境也达不到,所以绣不出来。”尽管自己的马尾绣已是当地数一数二的刺绣高手,王清兰看着那幅图依然是一脸的敬佩。

    老人说,当初“二赛一会”的时候她拿出来展出过,很多人要出高价想要买走,她都不愿意卖,视为传家宝。

    “这是布依族的一种文化,是老袓宗留下来的东西,我要留给后人。”王清兰说。

    希望这项技艺能传承发展

    因为手艺出众,在政府扶贫队的帮助下,王清兰在高峰镇开了一家属自己的绣店。如今她还注册成为公司,申请小微企业扶持,她也参加过很多赛事,名声早已在外,前来找她做衣服的人越来越多了。

    为了把自己袓传的马尾绣发展得更好,让更多的人跟着她一起发家致富,王清兰前前后后招收的徒弟都有50多人,一起与她学习和制作绣品。在她的老家湾子头村,家庭妇女们如今在她的带领下,都在家制作马尾绣绣品。

    即便这样老人还是有心病,因为马尾绣做起来工艺复杂,而自己的小作坊也上不了规模,创新很难。

    加上随着社会的发展,受现代化的东西冲击太大,现在肯学的都是一些年纪大的妇女,年轻一点的女孩都不愿意学。

    并且,现在拉东西都是用车,耕地都是用机器操作,马的存在也不再像以前那样有很大的意义了。作为农村主要劳动力的马也越来越少,有些寨子一匹马都没有,马尾也不好找,以至于自己一见到好的马匹就两眼放光,追着人家要马尾。

    “生活好了,不知道是好事是坏事,这些民族的东西越来越少见,也许以后大家都会忘记这些手工艺品了。”王清兰老人说,不少人慕名来学习马尾绣,其中还有汉族人,为了将这项手艺传承下去,只要来学的她都教,只是如果要真正把这项手艺传承下去,越走越好,要走的路还长着呢。

    老人说,她最大的心愿就是希望马尾绣有更大发展空间,将布依族的马尾绣与现代的元素相结合,创造出适合时代潮流的物品。不仅让马尾绣技法得到很好的传承发展,也能让这一布依民族绣品走得更远,走向更大的舞台。

    阅读延伸

    水族马尾绣

    水族马尾绣是中国水族妇女世代传承的、最古老最具有民族特色食物、以马尾作为重要原料的一种特殊刺绣技艺。马尾绣的制作过程繁琐复杂,成品古色古香,华美精致,坚实耐用。刺绣图案古朴、典雅、抽象并具有固定的框架和模式。

    2016年5月,贵州省三都水族自治县申报的水族马尾绣经国务院批准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遗产文化遗产名录。


    打赏捐赠
    0
    !我要举报这篇文章
    声明 本文由村网通注册会员上传并发布,村网通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文章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村网通立场。本文如涉及侵权请及时联系我们,我们将在24小时内予以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