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闭

举报

  • 提交
    首页 > 自拍晒照 > 正文
    购物车
    0

    车田青石建筑为何吸引世界目光?

    信息发布者:美少女
    2017-06-28 21:26:03   转载

    车田村文化广场

    史永高(右)、莱瑟巴罗(中)探访车田村文化中心

    就地取材的石头让莱瑟巴罗非常好奇

    仔细揣摩每个细节

    工作人员介绍整体设计情况

    近日,来自宾夕法尼亚大学的建筑教授戴维·莱瑟巴罗和中国著名建筑理论家、评论家史永高慕名来到贵安新区,走进车田村文化中心,以专业的视觉解读这栋与众不同的青石建筑。

    据悉,今年3月,由贵阳建筑勘察设计有限公司西线工作室设计并建造的车田村文化中心斩获世界权威建筑网站ArchDaily评选的2017中国建筑年度冠军。

    这栋坐落在贵安新区车田村的石板建筑,因采用“青石头+彩玻璃+黑金属”的复合工艺再造出一种“信仰教化+世俗公共性+技艺传播”的社会物质性结构而引起业内高度关注。

    就地取材消除建筑违和感

    “这是历史的延续与时代的进步。”史永高第一次来到贵州,走进贵安新区就是因车田村文化中心。

    他仔细把这座建筑的里里外外看了个遍,还不时用手感受青石板带来的温润。

    “连续的坡屋顶起伏,稍稍消解了体量感,隐隐提示了山地的高程变化。内凹的入口,赋予建筑一定程度的仪式感。”史永高一边行走,一边诠释着自己对这栋建筑的理解,“入口布置在建筑的短边,没有夸张的排场,只是一个郑重的开端。”

    “广场上怡然自得的村民,消除了建筑的违和感。”史永高说,“这座体量不大的文化建筑在村里也算得上是庞然大物了。”

    作为外来的“入侵者”能被当地村民接纳,在史永高看来,归因于这个细节——就地取材,村民参与建造而对建筑具有强烈的认同感。这种建造过程强化了村民的参与性和社区感,这一点非常关键。

    村子里还留存着一些老的石头民居,各自依据地势以干净的体量塑造着生动的群组关系。“文化中心这栋外来建筑并未在体量和尺度上呼应传统民居,反而以完整的梯形体量约束空间,状如一块厚重的巨石。”史永高话锋一转,“虽显现出异质化的特征,却不觉突兀。”

    “序列中依次展开的空间回味隽永,秩序井然又生动活泼。”史永高说,尤其是山地特征在不经意间融入整个过程,浑然天成。

    “可以看出,建筑师的空间把握能力在内部空间的处理上得到充分的表现。”史永高告诉记者,车田村文化中心从建筑本身的空间组织构造来说,是一个相对封闭而向内的建造。庭院、天井、长廊等情景转换,构建了一个多重的联系。

    “平行递进的空间依据地形安排在逐步抬高的序列上,渐次放大的庭院介入建筑之间,既呼应逐渐增大的建筑体量,又形成清晰的节奏变化,同时还很好地控制了内部空间的尺度。”史永高进一步表达自己的观点:“这样的建造很耐看,不易产生视觉疲劳。”

    承载车田的历史与未来

    “车田村文化中心作为一座小型的公共建筑,它不像医院、电影院等建筑,具有很强的使用功能。它就像一件艺术品,有空间,有光线,有氛围,让你产生无限的遐想。”史永高告诉记者,穿过层层递进的空间,走进逐个放大的院落,看着折射进红绿玻璃的光线,勾起了他封存依旧的记忆片段。

    “这种为了再现一种信仰教化+世俗公共性+技艺传播的社会物质性结构,再造一种公共的生活氛围,就是所谓的乡愁。”史永高感叹到。

    “建筑的魅力在于它是集体智慧的结晶。这栋可以堪称为建筑艺术的房子,它承载着车田村的历史与未来,具有时间性和空间性的穿越。”史永高说,它既是回归本土的,又是超越本地的,既追溯历史,又满足当下。同时,在施工方式和建筑材料上融入现代化工艺,让它赋有向前的意义。”

    “这种建造方式在车田村过去的意识形态里是不曾有的。正是因为文化中心的落成,让整个村庄从过去走向了未来,这就是建筑艺术的传承。”史永高如是说。


    打赏捐赠
    0
    !我要举报这篇文章
    声明 本文由村网通注册会员上传并发布,村网通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文章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村网通立场。本文如涉及侵权请及时联系我们,我们将在24小时内予以删除!